由于數碼單反種類繁多,畫幅比例不一,在橫向比較不同畫幅數碼單反的時候,往往不能統一標準。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國際標準組織推出了ISOl2233分辨率標準測試圖。測試的時候要保證標板恰好充滿畫面,對于不同畫幅比例的數碼單反,保證所有相機的畫面高度是一致的,測得的結果對畫面的高度作歸一化,這樣就可以比較不同畫幅比例的相機了。
標板中央黑白條紋旁邊的數字,代表像素總分辨率(LPH,Lines per Picture Height,像素對于所有相機都一樣),能分辨的最小數字乘以100,大致上就是這個像素的總分辨率。
我們知道,數碼相機的水平像素數量×豎直像素數量=總像素數量,通常我們說的分辨率為x百萬的數碼相機,其分辨率指的就是這個數值。
但是因為馬賽克型感光元件需要色彩插值才能夠還原景物的真實顏色,插值過程需要每個像素周邊的幾個像素參與才能完成,所以畫面邊緣的像素實際上是不能夠參與最后成像的,它們是為內圈的像素插值提供信息的。所以很多數碼相機的規格表,都明確寫出,總像素(所有像素)和有效像素(最后成像的像素),當然,總像素要大于有效像素。
傳統時代測量膠片分辨率采用的是黑白相間的條紋圖樣,拍攝后以每毫米內能分辨的一黑一白兩條線組成的線對數量來表示.那么對于數碼單反來說,理論上能分辨的最小單位是像素,而一對線對必須要有至少兩個像素參與才行,所以理論上數碼相機的最大分辨率就是水平方向上的像素數量除以感光元件在水平方向上的尺寸(mm),再除以2。
例如:佳能EOSIDMARKII N,感光元件大小為28.7×19.1mm,分辨率為3504×2336,那么理論上的最大分辨率為:3504/(28.7x2)=61 lpmm(line pairs per mm)。
因為馬賽克型感光元件需要進行色彩插值,這個過程會引入諸如“摩爾文”等偽色的問題,為了解決這個問題,需要在感光元件前加一個低通濾鏡,相當于進行了一次模糊處理,當然不可避免要損失分辨率。
影響分辨率的因素:鏡頭,最佳光圈,持機的穩定性,對熊,景物的反差,空氣通透性等等。對于數碼單反來講,像素數量決定總分辨率,而感光元件面積大的,單位分辨率低,也能理解為(單個像素大,像素密度低)。目前一般的數碼單反的單位分辨率在60lpmm左右。隨著像素密度的提升,大幅面感光元件的單位分辨率也將進一步提高,總分辨率也將繼續提高。要準確的測試數碼相機的分辨率,就可以通過圖像測試卡來進行評定。